漆的使用,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。大約在七千多年以前,中國古人就已經能製造漆器了。根據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,經過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,其塗料為天然漆。七千歲的木碗,證實了是朱漆器藝術的發祥地,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苑中一枝奇葩。

在古代就已將桐油與漆合用。桐油是乾性植物油,也能產生高聚物薄膜,將油與漆合用,是個技術創舉。 夏商周時期,漆器的應用有所發展。1973年在河北台西村商代遺址發現了漆器殘片。《《史記》中也有豫州貢漆之說。漆器手工業主要由官家經營,此後歷代相襲,各朝均設官辦作坊。

春秋戰國時期的漆器製作,經過了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階段。在戰國時期,漆器業獨領風騷,形成長達五個世紀的空前繁榮。漆器生產被國家列入重要的經濟收入,並設專人管理。漆器生產工序複雜,品種又特別繁多,這時的漆器很昂貴,使新興的諸侯不再熱衷於青銅器,而把興趣轉向光亮潔淨、易洗,體輕、隔熱、耐腐、嵌飾彩繪五光十色的漆器,於是,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銅器。

秦漢漆器的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,漢代達到鼎盛時期,史書多有記載,出土文物亦不少。漢代漆器的生產組織嚴謹,出土的的漆器銘文上記錄下來的分工名稱就有:素工,做漆胎灰底;髹工,在漆胎上塗漆;畫工,在漆器上作畫;上工,在漆器上進一步塗漆;銅扣黃塗工,在漆器的銅耳上鎏金;銅耳黃塗工,在漆器的銅耳上鎏金;清工,相當於現今的檢驗工,做最後修飾;造工,作坊主;漆工,專門制漆;供工,供應材料。可見分工之細密。

漢代漆器的裝飾工藝有幾種方法:一種是漆繪,用生漆製成半透明的漆液,加上各種顏料,繪描於已經塗漆的器物上,色澤光滑,不易脫落。一種是油彩,用油料調顏色,所繪花紋往往因油脂老化而脫落。一種是針刻,用針尖在已經塗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紋,然後在刺刻出來的線條內填入金彩,是我國最早出現的「戧金」漆器。還有一種用金銀箔製成各種圖樣,貼在器物的漆面上,呈現出類似「金銀平脫」的效果。此外,還發現有堆漆的作品。

到了唐代,製漆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。唐代漆器工藝品類繁多,技藝精湛,並有許多創新。器物多做瓶、盤、碗、琴等生活器皿,以及箱、床等傢俱。製作向華美的方向發展。其中金銀平脫、剔紅(即雕漆)和螺鈿鑲嵌,在漆藝上已達到很高的水平,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。

宋代漆藝呈現大發展趨向,不僅設有漆器生產的專門管理機構,民間作坊也很普遍。戧金在宋代又有新發展,已有戧金、戧銀的填彩之別,犀皮是宋代漆器的新品種,俗稱虎皮漆或菠羅漆。宋代螺鈿漆器也很發達,多在黑漆底上鑲嵌白螺鈿片。宋代漆器多樸素無華,以造型取勝,充分表現出器物的韻律美。

北京是五朝古都,歷史上文人蔡萃,工匠雲集,漆器文化十分發達,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漆器產區。

元代設有油漆局,掌管髹漆之工。元代漆器的主要品種有雕漆、戧金、螺鈿鑲嵌等。元代螺鈿漆器的特點是螺片由厚變薄,開創了「軟螺鈿」的新工藝,因而更加豐富多彩。

明代漆器生產出現了一個新的興盛時期。永樂年間皇室在果園廠(今西什庫東)專門設立了官局製造漆器。據清代高士其《金鰲退食筆記》記載:「果園廠,在欞星門之西,明永樂年制漆器,以金銀錫木為胎,有剔紅、填漆二種。所制盤、盒、文具不一。填漆刻成花鳥,彩填稠漆,磨平如畫,久而愈新。其盒制貴小,深者五色靈芝邊,淺者回文戧金邊。古色蒼瑩,器傳絕少,故價數倍於剔紅。二種皆稱廠制,世甚珍重之,而不可多得。

清代設有「清宮內務府造辦處」,下設42作,其中設有「漆作」。漆器產品主要有車、船、轎、儀仗及皇室、貴族所用的日用傢俱和器具,也有各種裝飾擺件。

漆器至遲在漢代就已流傳到亞洲一些國家,十七、十八世紀又流傳到歐洲及日本等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研漆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